安全生产,重于泰山。自进场以来,中铁二局电务公司青岛地铁6号线供电项目坚持以人为本,在建立健全安全风险分级管控与隐患排查双重预防机制的基础上,重视科技创新在安全生产中的作用,通过智能信息技术实现作业人员从进场、施工、离场的全过程、全方位监管,真正让工地装上“智慧大脑”。
“GPS定位芯片没有附在安全帽上、个人信息二维码没有贴在安全帽上、工作证没有佩戴在胸前的作业人员,一律不得进入施工现场。”安质部部长廖东海在每日班前安全讲话中反复强调。
为进一步加强智慧工地建设,提升安全生产水平,项目部为全体职工和作业人员发放了“GPS定位器”芯片,并同包括姓名、班组、工种、身份证号、联系电话、进场日期、三级教育等重要信息的个人二维码一起装置在安全帽上,实现对进入轨行区施工人员精准定位,同时可通过后台系统快速方便查询施工人数、人员所在位置、移动轨迹、停留时长,实现对施工现场动态随时监测,从而进一步提升项目管理质量和效率。
基于“智慧工地”系统,实现了对“人、机、料”的全方位实时监管,项目将继续秉承“科技引领、智慧先行”的工作宗旨,持续加强新技术的推广应用,为项目安全生产保驾护航。
图;装有定位器和二维码的安全帽